弃坑后,我靠经商风声水起 - 番外一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    在“楚卓商行”的商业版图日益稳固的背后,楚曦和的名字虽鲜少出现于市井巷陌,却早已成为顶层权贵与商界核心圈口耳相传的传奇。她是这个庞大商业帝国真正的掌舵者之一,坐拥金山、儿女双全,是人人称羡的“卓夫人”。
    可无人知晓,在她从容优雅的躯壳之下,藏着一个来自现代的灵魂——从不甘于只做富贵笼中的金丝雀,更不愿被“幕后”二字定义人生。那些曾在另一个时空中经历过的“内卷”岁月,并未随富贵安逸而消磨,反而淬炼出她不甘沉寂的锋芒。
    她依然安静地微笑,得体地应酬,却在觥筹交错之外,悄然酝酿着一场属于自己的、新的征途。
    契机源于一次偶然的茶会。楚曦和听着几位相交不错的官家夫人、商家主母闲聊,内容无非是家长里短、首饰衣料、如何管教妾室。其中一位夫人抱怨家中庶务繁杂,田庄铺子的账目看得人头昏眼花,完全依赖账房先生,又怕被欺瞒。楚曦和心中一动,一个念头悄然萌芽。她没有大张旗鼓,而是先从小范围开始。她利用自家一处雅致安静、不易引人注目的别院,精心布置成一间舒适的讲堂,挂了块不起眼的木牌,上书“曦和雅舍”。
    最初的学生,只得寥寥几人:一位是丈夫长年在外、不得不亲自操持陪嫁铺子的李夫人;一位是出身商贾之家、嫁人后却困于深宅,唯独对算数情有独钟的刘家少奶奶;还有一位,是聂如霜老友之女,家中突逢变故,急需寻条出路的年轻姑娘沉素娘。楚曦和望着台下几张神情各异的脸——有的好奇,有的不安,有的却带了几分破釜沉舟的决绝。她缓缓吸一口气,终是漾开了一丝清淡而坚定的笑意。
    “姐妹们,今天咱们聚在这儿,不聊春花秋月,只学实实在在的本事。”她一开口,便像一道光照进每个人心里。“我们要能看懂账、理清财,把小日子过得明明白白;若能经营铺面,便从容不迫;甚至有一天……咱们也能挣出自己的一番天地。”
    她的教法更是新鲜。没有拗口的之乎者也,只有一听就懂的大白话。她教大家用新式记账法,收支一目了然;画出生动的盈亏图,店铺经营好坏一眼可见;还带来了“成本”、“利润”、“现金流”这些从未听过、却格外醒目的词儿。
    “记账不是机械地记下数字,而是要读懂数据背后的生意脉络。”她常常这样提醒,“比如这个月,布料成本明显上涨,但成衣的售价没有调整,利润自然变薄。那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?是去寻找性价比更高的供应商,还是转向开发更高端的产品线,以提高定价?”讲解中,她还穿插许多生动的商业小故事、实用的谈判技巧——比如如何与供应商周旋议价,以及怎样做最基础的市场考察:观察一条街上什么类型的店铺人流量大。她鼓励大家主动提问,甚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,在思辨中真正理解商业的逻辑。
    课堂上的气氛从最初的拘谨生疏,渐渐变得活络热烈。李夫人眼底一亮,豁然开朗,原来账目之间竟藏着这般学问;刘少奶奶目光熠熠,仿佛多年被掩去的才智终于寻得了归处;沉素娘则伏案疾书,字字如救命的绳索,被她紧紧攥在手中。
    然而,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。“卓夫人闭门授业,教一群妇人看账算数”的风声,终究隐隐约约传了出去。顷刻间,议论纷纷如潮水涌至:“女子无才便是德,学这些计较毫厘之术,像什么样子?”“卓家已经富成那样,卓夫人还不安分,竟撺掇别人家的妻子抛头露面?”“听说她们课堂上言谈无拘,实在有伤风化!”
    甚至有御史在朝会上呈递奏章,言辞隐晦地指责“有官员家眷不修妇德,竟行商贾之事,实属惑乱人心”。压力如暗潮般涌来,连一向开明的楚德都忍不住忧心忡忡地找到女儿:“曦和,这般风言风语...终究是太过惹眼。不如暂且收敛些?”
    楚曦和却从容不迫地挽袖斟茶,唇角漾起清浅笑意:“父亲,女儿传授的是持家理财的正道,一不违国法,二不背德训,何错之有?”她将茶盏轻推至父亲面前,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慧黠,“再说呀,待夫人们学了这些本事,将来更能替夫君打理家业,让大人们后顾无忧,岂不是更能专心为朝廷效力?”
    卓禹的态度更是干脆利落:“夫人的学堂,谁有意见,叫他亲自来跟我卓禹谈。”他的商界威望和与皇室的深厚交情,无形中筑起了一面无人敢轻易触碰的护盾。再加上学生与家人们确实受益——李夫人揪出了账目漏洞,刘少奶奶替丈夫弥补了生意上的疏忽,反对的声浪虽未完全平息,却再也难以动摇“曦和雅舍”的根基。
    渐渐地,“曦和雅舍”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成了一段秘而不宣的佳话。学生悄然增多,虽仍不张扬,却已然织成了一张带着“财商”意识、彼此扶持的女性之网。那是楚曦和亲手埋下的一粒种子,渺小却藏着破土而出的力量。
    在打理“楚卓商行”与雅舍之余,楚曦和也始终尝试将一些崭新的念头带进现实。只是这条路,远非她一腔热忱所能轻易踏平,反而格外需要智慧与耐性。
    有一回,她提出要在糕点工坊设立“高温补贴”应对暑夏、“炭火补贴”抵御寒冬,再添一笔“全勤奖”以励勤勉。话音才落,便有管事站出来反对:
    “东家,这可使不得。如此一改,花费甚巨。别家作坊从没这等规矩,您这般厚待,反倒把他们的心给养野了,往后如何管教?再说,做工付钱本是天经地义,何苦再多此一举?”
    楚曦并未强令行事。她先让卓禹派人去查了别家作坊工人夏日中暑、冬日得病的次数,还有因此耽误工期造成的损失。账目一清二楚。而后,她换了一番话,对管事和工人们说道:
    “大伙儿为‘楚卓’出力,我都记在心里。叁伏天熬糖辛苦,特设一笔‘消暑汤’钱,每日熬些绿豆水、薄荷饮,解渴祛暑。身子舒坦了,手脚才利索,不误工期、不伤根本,才是长远之计。数九寒天早起赶工不易,另拨一份‘取暖炭火’费,暖暖身子、保重健康,工才能做得长久。”

添加书签

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/提交/前进键的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